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心在地,日月潭工藝伴手禮展售會暨竹景觀展
心在地,日月潭工藝伴手禮展售會暨竹景觀展
展覽自12/20日起為期70天
展覽地點:
南投縣魚池鄉大林村金天巷45號九族文化村日月潭纜車觀山樓站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日月潭纜車公司、九族文化村協辦的「心在地-日月潭伴手禮」展售會暨戶外竹景觀展,將於12月20日(星期一)於南投縣魚池鄉大林村金天巷45號九族文化村日月潭纜車觀山樓站展開為期70天之展售與發表會。
日月潭是台灣最富盛名的風景區,「雙潭秋月」曾是日治時代台灣八景之一,一甲子以來,日籍遊客絡繹不絕;國府遷台後,又特別受到當時總統蔣介石的青睞,成為招待國際貴賓的名勝;民國六十年代初,環湖公路開通,將日月潭觀光推上巔峰。其後雖曾經歷一段沉寂,但921後的硬體重建,加上開放陸客的效應,如今又成為台灣最具磁吸的觀光招牌。
從「地方土產」到「心,在地」伴手禮
為迎合觀光需求,林立在日月潭特產街販售著民俗藝品或號稱「邵族工藝」的紀念品,通常只是複製些微原住民圖騰的粗劣文物,再印上「日月潭」或「水沙連」的字樣,而缺乏內涵與質感。
工藝中心早在民國84年左右,即曾展開日月潭觀光紀念品開發計畫。然因當時正值日月潭觀光步入低潮之際,未獲預期的迴響。如今,在日月潭軟硬體設施相繼大幅提升,同時又是陸客紛至沓來之時,提出「心,在地──日月潭工藝伴手禮開發計畫」,結合諸多傑出工藝家、設計師的精湛技藝與創意,期待注入更具在地文化特色與兼具設計質感的產品,以開發日月潭伴手禮市場。
精采的邵族文化豐富了日月潭之美
出門赴外旅遊,回程為自己或親友帶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紀念品或伴手禮,是極富人情味的心意與禮儀。然而過去所謂「土產」的條件和品質已無法滿足品味旅遊時代的需求。本中心「心,在地-日月潭工藝伴手禮計畫」,即是要從知性的文化深度與創意的設計風格切入,挖掘當地的傳說故事,運用獨特的在地材質,以使這件伴手禮彰顯出「在地之心」的價值與意義。
日月潭與邵族共生對話的歷程中,發展出極為豐富、細膩的人文、生態面向。據調查,日月潭周遭有一百多種鳥類、蝶類,有古道、有傳統產業、有獨特飲食、有優美的文學篇章、有精采的歷史傳說故事、有絕佳的自然風情、有舊部落巡禮、更有邵族獨具的歲時祭儀。這些人文生態特色不僅讓日月潭的觀光從平面旅遊走向立體體驗,也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與資產,而傳說故事結合了生活經驗、人生智慧、和對未來展現了高瞻遠矚的願景,它具有著美學的價值,和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正是現今我們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元素。
走入田野,為伴手禮穿上在地文化的新裝
在本計劃中,工藝家、設計師走入邵族的文化田野,結合日月潭的動人風情,巧妙地運用邵族文化符碼,將日月潭的傳說故事、歲時祭儀應用在設計伴手禮的靈感,既豐富了伴手禮的文化內涵,也讓邵族文化貼近旅人的生命記憶。
例如「逐鹿傳奇」的故事變成一幅皮雕筆記書、一個木雕茶葉盒、一支鹿角陶瓷筆、一個象徵追逐幸福的玻璃杯、一件紙漿浮雕或一個鹿角點心盤;「舂石音」原是邵族歌舞文化中最知名的一項,透過長短粗細各異的木杵,依節拍舂擊杵石,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響,形成邵族人迎接豐年祭的前奏。如今,設計師將之化為可拆解組裝的精緻茶具或是象徵承諾要「杵在一起」的一對印章、一雙筷子;邵族孕婦守護神-貓頭鷹也被轉化為各式求孕的幸運物和小飾品;還有萃取日月潭湖光山色意象而設計出的陶瓷器皿、銀雕工藝等等,其展現的創意巧思,已延展出對邵族文化與日月潭關係的重新命題與再詮釋的價值。
期許,引領一波風格的誕生
這些伴手禮的設計,工藝家們透過研習、觀摩與課程,相互學習、交流、合作,跨越單一媒材的運用,而嘗試多重媒材的結合,發展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藝技術;並從工藝品的功能性、實用性、精巧度與美感中,展現其「文化作品」的厚度與匠心獨具的創意,這都是在這計畫中呈現更為珍貴的經驗。
而三件戶外竹景觀裝置藝術,由工藝中心輔導,均以南投縣的特產「竹子」為材料。作品一「遊天」克服原竹不易彎曲的缺點,選用金屬做轉接環扣,開創出竹景觀是可重複使用、容易組裝、方便拆卸的新視野,此件作品由景文科技大學藝文中心林維冠主任領銜設計,再由林志明、陳君岱、王筱君、陳澤均等五位共同完成。作品二「原見(Motomi)」以竹梯這個(元件)所組成,配合聖誕節慶營造出一個聖誕樹造型的裝置藝術。由集臣設計公司,設計師陳依雯小姐設計,竹藝家林志明先生製作完成。作品三「百魚躍明潭」以孟宗竹刻挖出曲腰魚的造型,並在竹筒內埋設燈管,然後放置於潭面上,開燈後仿佛見到百條曲腰魚,愉悅的跳躍於明潭上,共同慶祝建國百年,此件作品由工藝中心技術組姚組長提案,名竹藝家劉昭明老師及錢宗志老師協助製作。
工藝中心期許,「心,在地」的這些作品,讓「伴手禮」這個傳統的人情禮儀,開創出嶄新的文化意涵與不同層次的市場價值;也鼓勵優秀的工藝家、設計師擷取在地智慧、發揮創意,為產品注入人文的溫度,引領一波風格的誕生。
資訊轉載自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