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萬丹研習時,李明進老師生動的講述許多古廟神奇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龍生九子的故事。傳說龍生九子皆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定調,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 老二睚眥(讀做:ㄧㄞˊ ㄗˋ) 老三嘲風 老四蒲牢 老五狻猊(讀做:ㄙㄨㄢ ㄋㄧˊ) 老六贔屭(讀做:ㄅㄧˋ ㄒㄧˋ) 老七狴犴(讀做:ㄅㄧˋ ㄏㄢˋ) 老八負屭 老九螭吻(讀做:ㄔ ㄨㄣˇ) 另有說法是來自《升庵外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贔屭 老二螭吻/鴟尾 老三蒲牢 老四狴犴 老五饕餮(讀做:ㄊㄠ ㄊㄧㄝˋ) 老六蚣虫夏(讀做:ㄍㄨㄥ ㄒㄧㄚˋ) 老七睚眥 老八狻猊 老九椒圖
網路上流傳很多龍的九個孩子之所以在人間各有其職責的原因,就如同九子到底是哪九個一樣,有很多種不同說法。其中比較有劇情的典故為: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老大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李老師所說的那是因為龍爸爸懂得適才適性、因材施教的說法^^ 李明進老師所說的九子即為《升庵外集》的版本 在此不按順序先從中挑三個做介紹
◎「贔 屭」,讀音「ㄅㄧˋ ㄒㄧˋ」,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只要看到石碑下方龍頭龜身的模樣就是牠 。贔屭之所以會馱著石碑的另一種說法為下: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螭 吻」,讀音「ㄔ ㄨㄣˇ」,(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壓火祥。意思大致上是說: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因喜歡吃火、吐水,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外形龍頭魚身就是螭吻,祂被認為有鎮災的功能,可消弭火災。
◎「饕 餮」讀音「ㄊㄠ ㄊㄧㄝˋ」,算得上是最為人知的龍子,因好吃將自己身體所有部位都吃光了只留下一隻堅固無比的腳,因此龍爸爸請玉皇大帝將他安置在香爐下用來頂香爐^^ 。饕餮也是傳說中的年獸,現在人通稱食量大胃口好的人為饕客。 龍生九子皆不成龍,但龍爸爸懂得善用每個小孩的特質,商請玉皇大帝分配適合的工作給他們。你我也應試著學習在對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如此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