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相遇彭春林部落空間

看到新聞播報水災重創南台灣,心理有許多焦急,去年因為幫忙工藝調查的機緣,拜訪了許多工藝前輩,有部分就位於受災嚴重的地區,而彭春林老師,就是我特別掛念的人之一,尤其染布與刺繡的作品都容易因污水而損壞,就更讓人憂心了。希望神賜福給山地門、青葉村和彭春林老師,在大水的試煉中一切平安,並愈來愈好。
彭老師是個熱情而細膩的人,這樣的特質在一般的男子身上特別少見,而他將這樣的特質運用在刺繡創作上,尤其對魯凱族禁止男子刺繡的傳統更是熱情的很超過,不過最後他說服了奶奶、媽媽、阿姨們跟著他一起瘋刺繡。出發拜訪彭老師前,特別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不意外的,資料很容易尋找,而且巨細靡遺,我心想這人也太火了吧!不料,碰了面之後發現,這刺繡人不但不火,卻是即之也溫。
因為喜歡動手製作東西,完成後總覺得滿心的歡喜。退伍後,彭老師嘗試拿自己的東西參加比賽,才發現原來自己做的東西叫做「作品」,也開始將自己製作的作品當作禮物送給朋友。二十多歲時,辭去優渥的獸醫工作,聽從朋友的建議投入手創工作,剛開始時一邊擺地攤(販售服飾、化妝品等),一邊學習各種技法,並以學習到的技術改良自己的商品。在參加了原住民工藝之夢競賽後,開始尋找魯凱族失傳的工藝,但由於部落傳統文化的限制,皆是織布高手的奶奶、姑姑卻不打算傳授他任何技藝,因此開始到台灣工藝研究所等地學習工藝技術。有感於自身對”布”有較多的感動,最後選擇以相關的織、繡、染、編等繼續作為後續發展的主軸,並在文化紮根的想法下,回到故鄉(青葉村)設立工作室:「彭春林創意生活工坊」,並開班教授部落媽媽工藝技術,以延續魯凱文化中的手藝。2006年於屏東水門成立彭春林部落空間(門市)朝工藝師品牌方向邁進。
彭老師以魯凱族最具代表性的三種刺繡法:挖補繡、貼布繡、十字繡為創作的基 礎,並更進一步以原住民圖騰如蝴蝶、手紋、百部蛇、太陽等意象進行設計創作,如蝴蝶(蝴蝶在魯凱族象徵快速、勤勞之意)等,並搭配現代使用機能的考量進行生活用品設計,如服裝、包包、家飾、服飾配件等設計。在商品的經營上,彭春林部落空間落實工藝師品牌、限量製作的構想。同款大件商品最多5個,小商品不超過30個,且每個商品細部皆有不同變化來吸引對文化、美學較敏銳的消費者。
在敲開「彭春林部落空間」後發現這個魯凱男子的細膩,不只在商品、創作之上,因為懷抱回饋魯凱文化的心意,他開班授課、參與社區、關心部落青年的發展,魯凱血液是他工藝創作的養份與心靈依歸。 後記:在這篇文章寫完之前,終於輾轉得到彭老師平安經歷水災的訊息,在這些試煉後,相信接下來會再看到不一樣的魯凱布文化的活躍。
~圖文提供‧孟玲
- 以上圖文為作者及植物染研究會所有,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